这应该是在“百团大战”之后股票配资系统,美团遭遇的又一史诗级竞争。
自外卖“三国杀”打响以来,作为头号玩家的美团,就一直腹背受敌,尽管从数据上来看,美团外卖仍然牢牢占据着优势,但不可否认的是,这应该是自“百团大战”以后,美团所遭遇的又一史诗级竞争。
更重要的是,在淘宝闪购不断“输血”的背景之下,这场外卖之间的竞争博弈,可能还会长期持续下去。
不可避免,这已经影响到了美团的盈利能力。
美团2025年第二季度财报显示,美团总收入达918亿元人民币,同比增长11.7%,但这一增速较去年同期明显放缓。
更值得关注的还是美团的利润表现。美团核心本地商业板块经营利润率从去年同期的25.1%骤降至5.7%,创近五年新低;经调整净利润14.9亿元,同比暴跌89%。这种“增收不增利”的现象,折射出美团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成本压力。
对美团而言,这次的挑战可能是前所未有的。
成本结构恶化是这次财报中最突出的问题。
其中美团销售及营销开支同比大增51.8%至225亿元,主要用于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。美团CEO王兴在财报电话会上坦言:“短期内,我们将进行必要的投资以巩固消费者心智份额,来维持我们在行业的长期领导地位。”
这种防御性投入也直接挤压了美团的利润空间,导致公司现金储备虽仍达1711亿元(含短期理财),但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同比减少63%。
业务分化加剧同样引人担忧。
美团核心本地商业(含外卖、到店业务)收入653亿元,同比增长7.7%,经营利润37亿元;而新业务(零售、海外等)收入265亿元,同比增长22.8%,经营亏损却达19亿元,同比扩大43.1%。特别是国际化业务Keeta,虽订单增长但单均亏损高达3.2元,也成为美团沉重的财务负担。
其中外卖市场,是这次美团遇到的最大挑战。
2025年外卖行业格局发生剧变,京东的入局打破了美团与饿了么的“双寡头”平衡,而阿里随后发起的“闪电战”更是直指美团腹地。
根据最新数据,美团市场份额已从80%下滑至约60%-70%,虽仍保持领先,但优势正被快速蚕食。
对美团而言,阿里的“双引擎”战略极具杀伤力。
一方面,淘宝整合饿了么推出“淘宝闪购”,蒋凡主导投入500亿补贴,目标将日订单冲至8000万单以上;另一方面,阿里通过“闪购+饿了么”的组合拳,以每单补贴2-3元的代价挖角美团骑手,直接导致美团7月配送效率下降12%。
当下,国内外卖行业竞争格局已经演变为“两超一强”。其中美团日订单量峰值在7月5日创下1.2亿单的历史记录,日常维持在9000万单以上。
而阿里则通过淘宝闪购与饿了么的协同效应,日订单量也从4000万增长至8000万,京东作为新入局者,日单量从3月的100万单迅速攀升至6月的2500万单。
随着三家平台不断发力,外卖竞争也开始进入白热化阶段。目前三家外卖平台二季度合计烧钱250亿元,长期来看,这场竞争显然还没有到尽头,此时比拼的不仅是补贴效益最大化,更是各自的现金流储备。
单从现金流的角度来看,阿里的优势的确很大。
美团当前遭遇的挑战不仅是市场份额争夺,其商业模式和生态系统正面临根本性质疑。这些结构性问题的解决难度,远高于应对短期竞争压力。
骑手体系的“脆弱平衡”是美团最要紧的短板。目前美团骑手规模超500万,但外包比例高达87%。阿里通过补贴挖角骑手,直接导致美团7月配送效率下降12%。“骑手不是美团的资产,而是流动的资源。”一位前美团高管坦言。这种依赖外包的轻资产模式,在竞争加剧时暴露出巨大风险——当对手开出更高补贴,骑手也随时可以“用脚投票”。
除此之外,美团App月活5亿看似体量庞大,但88%的用户仅使用外卖功能,其他服务使用率极低。相比之下,淘宝闪购用户中60%会同时购买非餐商品,显示出更强的平台粘性。这种“高频低值”的用户结构,也将使美团难以将外卖流量有效转化为其他业务的增长动力。
曾经,美团希望以外卖为入口,带动酒旅、到店、闪购等业务发展,但目前来看,实际效果不及预期。2025年二季度,美团到店业务收入增速已降至个位数,酒旅业务更是出现负增长。更严峻的是,新业务板块亏损同比扩大45%,国际化业务Keeta虽订单增长,但单均亏损高达3.2元,共享充电宝、酒旅等业务协同效应均未达预期。
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,美团已启动多维度应对策略,试图在巩固基本盘的同时寻找第二增长曲线。这些措施能否奏效,将决定美团能否穿越当前的竞争风暴。
其中,即时零售仍然是美团的核心反击策略。2025年6月,美团突然宣布优选业务退出全国18个省份,资源全面向美团闪购和小象超市倾斜。在“618”期间,美团闪购日订单超6000万,通过1499元茅台、4299元iPhone等爆品抢夺3C市场份额。这种“以攻代守”的策略,旨在用美团擅长的配送网络冲击京东阿里的核心电商业务。
对美团来说,最大的护城河仍然还是数百万骑手组成配送效率。美团目前构建了三层竞争壁垒:单均配送成本3.2元,远低于同竞争对手的配送成本;骑手日均接单30单,也比竞争对手更高;336万活跃骑手覆盖99%乡镇,1450万活跃商家形成生态闭环。
这三大优势也让美团在补贴战中仍能保持相对成本优势,而这也是美团最大的杀手锏。正如美团本地CEO王莆中所说,美团的优势就是花更少的钱,达到同样补贴的效果,这就是美团和阿里相比最大的优势。
但美团自己或许也没有想到,阿里对外卖行业的资源投入,比美团想象的还要大。
美团当前遭遇的挑战具有前所未有的复杂性和持久性。从短期看,补贴大战和骑手争夺战仍将持续;从中期看,商业模式转型压力巨大;从长期看,技术代际更迭也带来新的不确定性。
目前阿里已经宣布12个月内投入500亿元补贴,推动餐饮连锁品牌和中小商家生意分别环比增长170%和140%。京东则采取“品质外卖”策略,在“奶咖”类目占据优势。这种“三线作战”的局面,将使美团未来1-2年持续面临利润压力。
在即时零售的“熏陶”下,消费者的消费习惯也在发生变化。从“半日达”到“即时满足”的消费行为变迁,要求平台具备更强的供应链弹性和技术能力。美团定义“30分钟送万物”的战略,虽然长期来看具备极高的战略价值,但短期内仍然需要持续投入基础设施和技术研发,这对现金流也形成了长期压力。
当下,美团正站在发展的十字路口。2025年二季度财报揭示的不仅是短期业绩波动,更是一个商业体系面临的系统性挑战。从阿里的闪电战到京东的奇袭,从骑手争夺到宏观压力,这些挑战的叠加效应确实“前所未有”。
但美团也并非没有机会。其深厚的用户基础、成熟的配送网络、多元的业务布局,仍构成强大的竞争壁垒。关键在能否平衡短期防御与长期转型,在补贴战与价值创造之间找到新的平衡点。
正如王兴所言:“低质低价的内卷式竞争长期来看不可持续。”
美团的真正考验,或许是如何在激烈竞争中保持战略定力,完成从“外卖平台”到“本地生活服务基础设施”的蜕变。
这场战役的胜负,将决定移动互联网下一个十年的格局。
而当下,正是美团的“至暗时刻”。
end.股票配资系统
配资实盘开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